《孟子与尽心篇》孟子的教学方法-尊龙凯时官方旗舰店
《孟子与尽心篇》孟子的教学方法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这里孟子说到教学方法的五个重点。
第一种「有如时雨化之者」。所谓「时雨」不是时时下雨,而是天旱久了,田里的禾苗就快要全部枯死,在这重要的关头,突然来一场大雨,把禾苗全部救活了,这场雨就是「时雨」;适时而至的雨,一般人的口语叫做「及时雨」。「有如时雨化之者」,或是当人在疑难未决的关键时候,应机施教,这时等于机锋相对,豁然开朗,心开意解。这种情形,有如古人说的一句成语「如沐春风」;或是扬眉瞬目,领会于心,这是属于有形、无形中受感染而来,并不是后世带有强制性教育管理的内涵。这种诱导式的,比较自然的影响,就像古诗所说「细雨湿衣看不见,好花落地听无声」,是不着痕迹地产生影响,改变了一切,这真是「时雨化之」的最高境界了。
第二种「有成德者」。以中国教育状况而言,孔子的教化,就是造就了一生德业的成就,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门人,都得其「时雨之化」。另举一例来作比较以说明。
隋末有位学者王通,造就了一个时代,在他死后,他的弟子门人私谥他为「文中子」。他生逢隋末的乱世,为了中国历史的继往开来,他本想自己出来有所作为,后来与隋炀帝见面一谈,知道时机未到,于是立即回到河西,教化子弟。三十年后,大唐开国的文臣武将,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大多是他的学生。可以说在他的教化之下,开创了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这正是「有成德者」的说明。可惜一般研究历史文化的学者,很多人都忽略了他。
第三种「有达财者」。是去教人发财吗?当然不是,在古代「财」与「才」两个字有时候简化,可以通用的,就是造就智慧、学问非常通达的人才。教化出一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达才,是很不容易的。明清两代五六百年间,是以八股文体为标准考试取士,限于宋儒四书章句范围,这种作风,实际上扼杀了天下英雄气。
清末变法时,有两句话说「消磨天下英雄气,八股文章台阁书。」因此大家纷纷要推翻科举制度的框框,希望学术教育开放自由发展。但清末民初之间,在极力推翻八股取士制度以后,近百年来的现代教育,又限于当局自定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中,学术科目形成新「八股」,比之旧八股更拘束困扰人才。如此过犹不及,要想造就通达之才,更不可能。在我「顽固、落伍」的思想中,看到现代的教育,则有无限的悲凉、哀伤。尤其现代教育造就出来的人才,通才越来越少,专才越来越多。专才固然不错,但是一般人意识都落在框框条条款款之中,很难跳脱。再看未来时势的演变,是趋向专才专政,彼此各执己见,沟通大大不易,因此处处事事都是障碍丛生,这都是更加严重的问题。
能够明道而又通达的人士,愈来愈少,社会也愈将演变得僵化。在这些问题还未表面化的时候,这个道理,大家不会有深刻的了解,我在这里先作预言(编者按:讲此课是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七年之间),在今后的五十年到一百年之间,全世界即将遭遇到这种痛苦。虽然我这个预言,似乎言之过早,而言之过早的人,往往会像耶稣那样,被钉上十字架。但是言之过迟,则于世无益;如果不早不迟地说出,则恐怕来不及了,所以只好在此自我批判,有如痴人说梦,不知所云了。
第四种「有答问者」。有问必答,无问不答。可是有的人,只是听老师讲而不问;去看老师,也不是质疑,只是想听老师讲课,却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因此找到老师也提不出问题来。这是最近几十年来的现象。以前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老师也会答。例如禅宗的教育,有人问宋朝的大慧宗杲禅师:「眉间挂剑时如何?」他立即答道:「血溅梵天。」同时又连下几十个转语,这就是会问会答。现代的人,既不会问,给他说了答案也没有用,也听不懂。
第五种「有私淑艾者」。现在一般人所称的「私淑弟子」,就是根据孟子这句话来的。有时觉得中华民族很妙,我们每感叹今日青年,不懂自己的文化,但也常接到陌生青年的来信,下面署名「私淑弟子」,意思就是并没有直接听过课,也没有见过面,只是读了著作,而对作者非常敬佩,感到从著作中学到了学问,受益良多,便认作者为师,而自称「私淑弟子」。
孟子提出了这五种教化方式。孔孟的教化,因古代文字简化,从他们教学的经验,确定有一个范围,但这个范围,也可以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与原理。又例如印度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方法,也和孟子这里所说的差不多。在他的教育方法中,关于「答问者」的方式,就有四种答法:
一、决了答:这近似于现代考试的是非题,为提问题的人作一个肯定的答复。例如问:明天我可不可以来听课?答复:可以。凡是肯定性的、否定性的,以及对事物有决定性的答复就是决了答。
二、解义答:这是解释性的答复。例如问:为什么明天我不可以来听课?答:明天是假日,这里不上课。孟子对于学生们的问题,许多都是用「解义答」的方式作答。
三、反问答:就是以问题来答复问题。例如问:停电了,电梯不能动,怎样下楼呢?答复说:你不能用脚走楼梯下去吗?这种答复的方式,除了答复问题外,还可以在无形中训练受教者的思考能力。
四、置答:所谓置答,就是把问题搁置,默然不语,不作口头答复,实际上,是逼他启发本有的智慧。但是这种不作答复,有时正是答复,因为有许多问题是无从答、无法答、不该答或不便答的。所以圣人亦有所不答。孔子、孟子都碰到过这种情形,释迦牟尼佛对于这些问难也是置而不答。假如我们问先有鸡或先有蛋?置答。问先有男的或先有女的?也置答。因为这些问题讨论下去,争辩将无止境,这不是人类的一般世俗知识所能了解的事,因此默然不语而置答。
古今中外,人心到底是相同的,公孙丑问孟子「道」,也和现在有许多同学向我问禅和佛法一样。公孙丑问孟子:「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公孙丑说,道真是好极了,可是太玄妙、太难了,像登天那样难,就是学不会,达不到。为什么不设法使人容易学呢?这就像有人说,我们中国文化不科学,何不用西方的科学方法,把它一条一条列出来,或者编成一个公式,大家照着公式天天去做,不就可以学到了吗?
例如有一个青年同学说,看不懂《易经》,现在看了英文本的《易经》,一看就懂了,因为英文的《易经》,上面清楚列出来了。我反问他说,真的吗?可是我读了几十年的《易经》,也还不敢说完全懂得;你花三五天时间,看了英文翻译的《易经》,就说懂了,你既然懂了,为什么又来问我呢?
然后我告诉他,外国人多半只知道一点皮毛,就立刻翻译,立刻发表,自以为已经精通了。一个教育家,谁不想把这「道」传给别人呢?但有时候正如佛所说的「不可说」、「不可思议」。但「不可说」并不是「不能说」,「不可思议」并不是「不能思议」,而是对于至高无上的「道」,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因为没有办法用言语文字表达清楚。所以公孙丑对于「道」很困惑,也希望编纲列目画成框框,像现代的统计表一样,一看就懂。
#孟子与尽心篇 #南怀瑾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