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尽心篇》养老与全民福利-尊龙凯时官方旗舰店

《孟子与尽心篇》养老与全民福利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伯夷是殷商朝代的宗亲,当时对于诸侯们反对纣王暴戾政治之事,伯夷也没有办法,只好避世,退避到现在辽东地区。后来听说文王在岐山实行仁政,很高兴,兴奋地说:应该回去了,因为听见西伯「善养老者」。在伯夷那个时候,文王的爵位还是伯,分封在西岐的,所以伯夷称他为「西伯」。而孟子是战国时代的人,周朝立国已经几百年了,文王的谥号也已经尊称几百年了,所以孟子的口中,尊称当时的西伯为「文王」。

伯夷为什么听见文王「善养老者」,就会想来归呢?其实,在古文所谓「养老」这个名词的内涵,代表了当时农业经济社会的稳固,把「幼有所养,老有所归」的社会福利事业,做得都很完备。中国传统素来对于人民的养生送死,看得很重要,这也是我们中国政治思想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养老该怎么养?例如现在台湾,老人福利机构的设立,对于老人的生活,都有照顾,重阳有敬老的活动,老人疾病免费优待治疗,公交车免费,以及鳏寡孤独的老人都有所赡养,这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进步措施。

古人所谓的老,并不一定专指年龄高的老人,有时候是代表学问、道德、修养高的人。如国之大老、老臣、老师等等,不一定是年龄很高,这是「老」字的另一意义。

「善养老」则代表了社会经济的富庶、安定,因为一个时代的变乱,首先遭难的就是老、弱、妇、孺。所以当社会安定了,依据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大同思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原则,首先应该照顾的,也就是老、弱、妇、孺。所以「善养老」这三个字的意义,包括了现代所谓富强康乐的太平社会。当我们读到这里的「善养老」时,不要以为只是好好地养老人,这个观念必须要弄清楚。

因为文王当时在西岐,能够做到国泰民安,所以伯夷这些人,都愿意来归附他了。

孟子提出来第二个人太公,就是吕望。因为他姓姜,在助武王伐纣成功后,封为太公,后世便尊称他为姜太公。前面说过他的故事,他遇见文王以前,也是反对纣王暴政的,所以避到东海边上去住。

「太公辟纣」,「辟」字与开辟的「辟」字同音义;在《孟子》这里,则是「避」的意思。有时「辟」字单独用,如《易经》中有十二个卦合起来,名为「十二辟卦」,代表了十二地支,一日的十二个时辰,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气候。「辟」为君卦,又有统率的含义。孟子说伯夷和太公「辟纣」,就是孔子在《论语》中说的「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古代遇上动乱苦难的时代,很多人「辟世」,就是隐避的意思。在印度的习惯,就是出家入山;在中国的习惯,就是当隐士,脱离这个尘世的社会;再其次不能出世的,就只好「辟地」,避开这个动乱的地区。这里孟子提出来,在殷商纣王的时代,这两位高士贤人,都「辟地」去了。后来因为文王兴起了善政、仁政,所以他们二人都回到文王这里来了。

孟子举了这两个人的例子后,结论说:任何一个时代、社会、地区、国家,在行仁政的时候,国泰民安,所以人心归向,仁人、圣人也都来了。

孟子在他的七章书中,经常说到这些人,说到这些事。现在的这一段话,是孟子在晚年时候说的,也代表了他晚年的一种政治哲学的心理。

他又说:一个人家,有五亩的土地种植,在房屋的外面种些桑树,主妇用桑叶来养蚕、缫丝、织布,这样生产下来,家里的老年人,就可以有丝棉袄穿了。当然,现代人只要拿几百块钱,就可以买一件假皮衣来穿,也很暖和,可以过冬,不需要自己栽桑养蚕。可是,在那个时代不可能如此。在农业社会,只有用棉花,或丝棉做的冬衣,穿了才不会冻死。

他又说,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五只母鸡、两只小猪,每天按时按量去饲养,注意生蛋、孵小鸡的时间,就可以有肉吃了,营养也够了。假定有百亩之田耕种,那么八口之家,人人都可以吃饱了。我们读战国时代的古书,有两个要点。第一是,如果以现代人的立场去了解古代,那是大错。

第二,我常说,以台北市民的立场去了解天下大事,全错。假如我们以现代台北市的立场,去看孟子所说千百年以前的社会,那就错上加错,错得一塌糊涂了。

我们不要忘记,从春秋到战国这一段时间,三百多年都在战乱中。虽然周朝之初,表面是统一了,实际上是地方分治的状态。在这种情势下,言语、文字、交通、经济都没有统一;分封的几百个大小诸侯,相互侵占吞并,以大吃小。到了孟子的时代,只剩了七个大国,所谓战国七雄,也都是以非法手段,强权战胜公理而形成的。结果民穷财尽,不但经济崩溃,人口稀少,做父母的,费了几十年的心血,培养出来的子弟,一次战役就牺牲了。说不定一批优秀的人才,在一次战争中,几分钟就报销了,再培养一批人才,又要百年的时间。接连的战争,造成人口稀少,土地荒芜,农业衰落,工业当然不发达,商业更谈不上。再看历史上其他的动乱时期,如南北朝的战争,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的战争,结果像理发一样,大地剃光了头,战争之后的悲惨情况,是一片荒凉,惨不忍睹。

有了这个了解,才知道孟子不是小器,把五只母鸡,两只小猪,都看作宝贝一样成了财产;实在因为在战乱之中,想吃一个鸡蛋,也不容易,不像现在,我们可以尽量挥霍、浪费。孟子说,文王当年,也是经过那样一个乱世,民穷财尽,命不如鸡犬。像我也曾亲身经历过这种战乱,深深体会到古人所说「宁作太平鸡犬,勿作乱世人民」这句话的况味,真是做人不如做鸡犬来得舒服自在。这是现在青年做梦也想象不到的。到了这种时候,正如苏东坡坐牢时的诗「魂惊汤火命如鸡」。

可是在西伯(文王)这里,却能善于养老,怎样养老呢?「制其田里」,就是平均地权。这也是周朝以后,好几代历史都想做好的。如汉王莽、宋王安石以及明朝张居正当政的一代,都想做到而都告失败。可是现在我们在台湾已经做成功了,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以迄于土地重划,还有农村再扩及都市平均地权的土地政策等等。在文王当时也做到了,而且教导每一个国民,发展农牧,在家庭中教导妻子和子女,能够孝养父母老人。

#孟子与尽心篇 #南怀瑾全集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