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义今释》3.11章 识与智的差别-尊龙凯时官方旗舰店

《楞伽大义今释》3.11章识与智的差别

【《楞伽经》原文】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墮自共相,希望计著。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墮相无相,及墮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

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

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

佛说:“我现在应当一说智与识的不同情形,你们了解智与识的不同现象后,就容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大慧啊!智有三种,所谓: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什么叫做世间智呢?就是一切外道和凡夫们,执著世间一切事理的有或无的知识。

“什么叫作出世间智呢?就是一切声闻、缘觉们,堕在自己或随众所希求出离尘世的执著里。

“什么叫作出世间上上智呢?那就是诸佛菩萨们,观世间和出世间,是幻现暂有的,见到万法从本以来,就不生不灭,离有离无而入于如来果地。人无我和法无我,都本来是自性如如,不假修证的。

“大慧啊!那生灭的就是识,不生不灭的就是智。其次,堕在有相可得,或无相可得的,以及堕在有无种种相和因中的便是识,超有无之相的便是智。再其次,增益习气的便是识,不增益习气的便是智。复次有三种智,那就是知生灭之智,知自相和共相之智,知不生不灭之智。其次,无罣碍相的便是智,种种境界有罣碍相的便是识。复次,根、尘、识三事和合而生的作用便是识,无事于心,自性无生的便是智。复次,有所得相的便是识,无所得相便是智。智是由于修行自觉内证之法,证入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所以譬喻如水中明月的境界。”

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

(这是说:凡是吸收采集业力习气的便是识。反之,不吸收采集业力习气的便是智。依着无所得的智境界,来观察一切万法,彻底通达它的一无所有便是解脱境界。)

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

(这是说:自觉内证智相,住于了无所得之境,渐渐得到自在无碍之力,就名为智慧之力。凡是为境界所缚的,便都是妄想心意识,而自觉内证妄想心的便是智。只要常住了无所有的殊胜境界,由此就可以发生慧力。)

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

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

(这是说:有相或无相,空和有,出世和入世等等境界,无非都是心意识的思想分别作用。无分别,离一切相,都无所住,才是真正的佛法,这是和一般声闻沉空住寂的法门不同的。由此得到毕竟寂静的无生法忍,成就如来的清净智慧,生起善解的胜义,远离一切烦恼的执著。)

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

(这是说:如来具有上述的三种智,由此而得到圣自在的真果,不仅能够普遍了解意识妄想的思惟现象,而且也完全了解世间和出世间的内外诸法之自性。)

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

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这是说:声闻和缘觉二乘圣人们的智慧,是不能了解这个道理的。因为他们沉空住寂,离有入无,还是著相。避有著空,便执著空为自性,还都是声闻的教法,没有真实的证觉。如果超越二乘的心量,证知万法唯心所现才是如来的清净智慧。)

#楞伽大义今释 #南怀瑾全集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