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 文殊菩萨来了-尊龙凯时官方旗舰店

《维摩诘经》讲记第05品文殊师利问疾

5.02文殊菩萨来了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现在,佛要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他去探视维摩居士。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我们写信给出家的法师,或者出家人写信给自己的师父,可以用「上人」作尊称。上人的根源出自《维摩诘经》,唐宋学者所作的诗词送给法师的,就写赠某某上人,在《全唐诗》中很多见。大家看的《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唐诗中的万分之一而已。上人也就是和尚,意义是人上之人,是第一等人。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同一个道理。

詶对是应酬对答。中国文化中,小孩子从小教他「洒扫应对」的基础教育,也可以叫作「应对进退」。我同朋友们说,现代人的修养失败,家庭教育要从洒扫应对开始,都没有学,以为在学校扫扫地就是洒扫。扫地要怎么扫,环境怎么样清洁整齐,都要受过严格的训练,否则是不懂的。现代的孩子好像不大管这个,现代人应对就更差!许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对长辈、对老师说的都答「对」!「对」是对平辈或小辈用的,对长辈、对老师要讲「是」!现在我也听惯了,希望他们讲「对」就好了。刚才某某同学带了太太来看我,太太坐在一边没坐端正,他就当面纠正,他可是受过严格传统教育的,但我还要帮他太太打圆场。现在时代不同了,文化的重新建立,不是一两个人说说就行的,很难了。

讲到「詶对」两个字的重要,包括了应对进退。什么是应对进退?不是见人进一步行个礼,走时告退时退一步。进退是作人对一件事该做、不该做,该答应、不该答应的进退之间,其中的应对是非常难的。应对进退实在是作人的基本教育和态度,中国人叫仪礼,仪表态度是作人的基本道理。如果仪礼都不行,何况大礼!比如有某某同学,再三说要做事,我让他来这里上班,他每次一来就先去打坐,那还做什么事?这进退之间就是不懂。这个进退的学问太多了,又像有些学生,进入人家的客厅,应该往哪里坐都不会,乃至吃饭拿个筷子和碗都不对,有什么办法!

文殊师利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唉!这一位上人啊!很难应付的。一般人差一点的,到他前面动辄就要挨骂的。为什么呢?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文殊师利菩萨这一段话,好像是官场中对皇帝下的命令委婉表示很难,但虽然如此,还是得去。好像我常常叫同学去做什么事,「唉呀!老师啊!这……那……」的,我一听就讨厌,真不堪受教。

文殊师利菩萨,首先说维摩居士「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八个字就要了命。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菩萨的境界,才有实相般若。实相无相,真空妙有。换句话说,维摩诘以在家居士身成佛了。不但成佛,还能够说法,使一切众生,自利利他。我们讲教书的例子,善说同不善说的差别很大的,好多年前有位同学师范毕业之后去教化学,他用教诗词的境界去教化学,把化学公式套在诗中讲出来,非常受欢迎,这就是善说。哪像你们有些同学出去说法,站在台上两眼向前瞪,谁也不管,讲得是满口学问,但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善说法要是很难的,尤其在这二十一世纪,把佛法做到善说法要更难。维摩居士能做到「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个境界,已经不得了了。

接下来,「辩才无滞,智慧无碍」,这个辩才可不是强辩,而是一切问题到他前面都解决了,都不成问题,他都不用脑筋想了。用脑筋想是世间的聪明,他到了实相般若境界,那智慧就如珠之走盘。有些人很会讲话,一听就知道是歪理强辩。真的辩才无滞的人,只有成了佛的人。任何法门,不论世法、外道,都可以到达佛法最高峰。古德说,「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何以能做到辩才无滞?因为智慧无碍之故。

《维摩诘经》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修道成就的标准,真悟了道的人,就具备这些条件。大家学佛不要狂妄,自己拿每一条来对一下,能做到深达实相吗?能做到善说法要吗?能做到辩才无滞吗?能做到智慧无碍吗?拿智慧无碍来讲,我们这里学佛的几位,在社会上一般都觉得是智慧很高的,但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处处在障碍,可是还觉得自己了不起,狂妄无知啊!造的是很糟糕的因!

「一切菩萨法式悉知」,一切大乘菩萨佛法,一切法门,包括外道魔道,任何一种戒律规矩,没有不知道的。「悉知」,又是一个第一次出现在这本经的词语,后来在中文信函中,尤其是长辈的口吻,常用到「来信知悉」。居然也有学生写信给我,「老师您来信知悉」,完蛋了。讲到这个,还有学生都作了大学教授了,给我的信封上写着「南师怀瑾」,南师就南师吧,算了。但他把「师」字写到边上,「怀瑾」写到中间,他以为是对我恭敬,唉!刚刚相反。信封上写「南先生怀瑾」是给邮差知道寄给谁的,「怀瑾」两个字可以偏到旁边,表示自己不敢称先生的名。但是在信的内容,你就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偏到旁边,否则极为不敬。唉!对这些传统文化教育怎么教?我真急死了!现在的教育部懂不懂这个还是个问题。

「诸佛秘藏,无不得入。」若我们问,佛法修持里面有没有秘密?有。但是对于最高的秘密,禅宗六祖答得最好,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儿。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却见不到自己的本性,这是公开的秘密,众生却不知道。比如宇宙的秘密,我们现在知道有电是很平常的,但古人几千年来就不知道。虚空中还充满了许多其它东西,是目前科学所不知道的。

大家看佛教密宗很秘密,其实不是,它都有道理的。悟了道的人来看密宗,就觉得一点都不秘密。真道并没有秘密,每个人对佛法的究竟,深入程度不同,这是人性最高的机密。唯有成了佛的人,才对一切佛的秘密统统了解。譬如,我问你们,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叫阿弥陀佛?你说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为什么是西方?为什么东方佛土有药师如来长寿佛,那也是无量寿啊!何以南方的佛名宝生如来,是什么宝啊?宝生佛是怎么成佛的?他用哪个法门?一切佛法讲空,为什么北方是不空如来?那北方有什么啊?为什么中国文化的帝王是坐北向南?所谓南面而王,而坐西向东的却是当老师的师位?这些道理你们懂吗?我不提你们有没有想过,恐怕等你们舍利子烧出来了都不知道。所以诸佛法都有秘藏,这就是秘。维摩居士以在家佛的身分,对一切佛的秘藏、奥秘,都深入进去了,他在上方世界早就成佛了,是金粟佛,故意到下方世界来,示现居士之身。

「降伏众魔,游戏神通。」一切魔障对维摩居士都没有办法,本经上卷提到大魔王都怕他的,连带来的魔女都被他照单全收了,最后魔王只好向他投降,请他归还魔女。既然他能降伏众魔,为什么病魔还没有降伏?等一下我们会看到他对病魔的处理。虽然如此,有时对于世俗的魔还只好避开,一跳出红尘就避开了世俗的魔。要能深入世俗,降伏世俗的魔,就是大出家了。维摩居士还具备一切神通,一切在家、出家,世俗、出世对他而言,只是游戏而已。真的神通是大智慧的成就,这是他成道的条件。你们学佛的觉得自己有点开悟了,对一对这个条文,这就是戒条,哪一条你做到了?讲起话来言词不清,我常训你们的:言不压众,言词不清,条理不明。讲了半天话,要点在哪里都不知道。貌不惊人,又没有威仪,威仪不是凶样,也不是摆一副死相,而是功德成就了,一到那里就有那个气度,就像花香或电感一样发出来。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这是说维摩居士一切智慧,一切方便法门都成就了。文殊师利菩萨向佛报告,这位上人难办了,他是这样境界的人。但是佛既然吩咐了,文殊师利菩萨也只好去了。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十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文殊师利菩萨一答应要去,在座所有的人,都要跟去看闹热。要去的有大菩萨、佛弟子、欲界天王玉皇大帝释提桓因。讲到释,中国出家人本来是保留原来姓氏的,例如从智法师姓李的话,就叫李从智。到了南北朝以后,出家人才去掉俗家姓氏,一律改姓释,是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意思。跟文殊师利菩萨一起去的,还有大梵天、四天王等。他们心里想,这两位大士要对话,一定有好戏看了。同时又有八千位菩萨、五百小乘人、百千天人都要跟去。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遶,入毗耶离大城。」文殊师利菩萨就带着他们,进城探病去了。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维摩居士有他心通的,那一边大众决定要来,他就感应到了。维摩居士就用神通,把房间里的东西都搬空了。这个要注意,是在点题,我们讲心房、心室,你要心念能空,才能空掉物质。刚才讲有的人一脸死相,就是脑子里空不了,业力现到外形上了。维摩居士是大富人,房子是很大的,文殊师利菩萨要来,他把房子缩小了,变成了一丈见方。后来庙子和尚住的房间叫方丈,就是这样来的。十寸成一尺,十尺叫一丈,这叫合十,我们合掌也叫合十。维摩居士念头一动,就把房间布置好了,成为空的房间,没有东西也没有侍者,只有一张床,他靠在床上。因为都空掉了,文殊师利菩萨大概也不用找门房,就一直进去,看到空的房间。这就是维摩居士用环境来表示道。可是还有一样,他还在床上。「指月录」记载宋朝有一位高官的女儿,在家修道成功了,自称空室道人,后出家为尼,名智通,典故也出自于此。

文殊师利菩萨可是带着群众来的,就这么一丈见方的房间里,要容纳百千跟从大众,不知道是人变小了,还是房间变大了,这就是维摩居士的智慧神通。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对话开始了,维摩居士说,善来文殊师利,是倒过来的语句,就是文殊师利你来的好啊!你有来吗?没有的。我们有见面吗?没有的。没有来吗?这才是真来。没有见吗?这才是真见面。这是最高的文学、最高的佛法。文字好像很容易,你做得到吗?你在这里打坐时,可不可以回家去看父亲?

宗喀巴大师十九岁在西藏出家,出家后昼夜忙于修道,母亲病了也没时间回青海老家,只有请人画了自己的像,送去老家给母亲。画像送到妈妈手中,打开一看,画像中的人就开口叫妈,母亲看了非常高兴,知道儿子已经成道了。释迦牟尼佛上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他的弟子想念他,就用檀香木刻了一个他的像,释迦牟尼佛从忉利天回来看到自己的像,他就对像说,究竟你是我,还是我是你?他还与像彼此问讯。据说这一尊像后来流传到了中国,历代都有记载,不过近几百年就不知道下落了,这些故事就是不来相而来。

再看人类五千年历史,这些人都来过了,诸葛亮、刘备、曹操都来过了,我们几十年下来头发也白了,过去的事情都来过了,有没有?不来相而来,你要从这里去参、去体会。有位法师前几天跟我提出来,要回去省亲,那我不能不准他的。他回去过了没有?他现在还坐在这里。假如今天坐飞机去美国,在地球表面位置来讲,你是去了美国;但是地球本身是转动的,从虚空的位置来讲,你又转回来了这个位置,也是不去相而去。懂了这个道理,生死也一样,肉体老病去了,你那个能生老病死的没有动过啊!

同样,不见相而见,哪里见过面?现在大家在一起上课见面,等一下就散了。所以说,世上无不散的筵席,你说散掉了,也没有散,那个影像还是在的,没有来过也没有去过。《金刚经》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永远都在这里不动。维摩居士对文殊讲的第一句话:「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不可思议解脱的道理已经给你说完了。你只懂了这个理还不算数,要能够证到了,你就算成功了,就真正懂了佛法了。

有些同学埋怨,老师越忙离我们越远了。其实我们不远也不近,永远在一起。有一位美国学生真了不起,他一句中文不懂,一天早上要来跟我谈禅,谈了一个钟头,他讲英文我讲中文,最后他要上飞机了,我说请他去吃早餐,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再见时他说,老师,我们永远在一起,没有分手过。所以这个智能不在文字言语上的。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法,中国讲禅宗的,乃至于讲大密宗的,都特别注重这部经。它是个顿悟法门,所有说法都针对形而上道而讲的。所以读《维摩诘经》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开发我们解脱的智慧。但是也有坏处,一般人很容易学了些口头禅,落入狂妄。例如上面讲的,「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禅宗的机锋转语就是这样来的。后来就被滥用了,如有人问出家,他答,不出相而出,不入相而入,无家可出,无家可入。这类的狂话很多,文学境界很妙,自己到底没有证入,反而不好。

事实上,依形而上道来讲,道理是对的。维摩居士和文殊师利两位大士的见面,是以第一义谛的立场对话。如果了解现代科学的观念,就更可以证明佛法的真实道理。宇宙万有一切现象,都是生灭法,来去、是非、善恶、生死等等,都是相对的,都是「相」,能生诸有之相的那个,没有动过,生而不生。能使万有相对的那个是绝对的,不属于相对的。但同时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存在,一有绝对的存在,它又已经是相对的了。它是什么呢?是诸法空相。这些用物理、化学,声、光、电的道理来说明,是完全正确的。

刚才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说,你来了等于没有来,我们见面了等于没有见。我想到我们这里有位老同学,修了几十年了,身体老病不堪,我正在主持寒假打七的时候,他的朋友打电话来告急,后来他过世了。临终照顾他的朋友后来跟我谈,「老师,他认为自己很有把握,往生西方没有问题,你说呢?」我笑一笑说,「大概有一点吧,中间还要迷途的啊!能够再来得一个人的躯壳,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个事谈何容易!在哪里看出来呢?就在他还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定力,看他所做的事。我拿这一件事要讲的是,这位老同学过世了,走了没有?不去相而去。所谓看不见的是肉体而已啊!那个自性并没有动过。能够把握到这一点,就没有生离死别的苦难。一切只是相的变,自性是寂然不动的。

现在,文殊菩萨答话了: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是的,居士,是这样的。文殊菩萨怕跟着去的小乘菩萨们不了解,就再加以引申:

「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来去只是个现象,比如你说早上的太阳到晚上就下去了,这只是对现象讲。虽然形而上是没有逻辑可言的,我们假如勉强用形而上的推理来看,假定真有个东西来了,已经来过了就没有第二次来了。宇宙的生命、万有的现象是生生不已,像流水的浪头一个接一个,当我们看到第一个浪头过去了,下一秒钟看见的浪头,已经不是先前的浪头了。假如我们认为浪头有来过有生过,那后面就不可能有再生的,因为后来的不是原来的那一个。同样道理,过去的东西,如果认为死亡了的话,那现在就没有死亡,因为已经死亡过了。

凡夫众生只从现象界看,认为是有来去有生死,其实是没有来去,没有生死的,来了等于没有来。我们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那决不是我们,完全是两个人,那个肉体、那个一切早过去了。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什么理由呢?一切万有现象没有个来去的根源。一切宗教哲学,都在追寻最初造物的是什么,是谁在主宰,最初的现象几时开始的。佛家的结论是:无始之始,像一个圆,每一点都可以是起点,都也可以是终点,而所谓始点与终点,只不过是人为的假定。宇宙的法则是圆周性的,是圆满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能生灭去来者,无生灭去来。我们坐在那里,莫名其妙地忽然想起一件事,它从哪里来的?来者无所从来。你如果要拚命去找它的来源,你花个三大阿僧祇劫慢慢找吧!去的呢?去者无所至,能去到哪里?终点也就是起点。所以,因中就有果,果中又含因,无始无终,无来无去。这也是《华严经》的道理:「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是宇宙万有的因果关系,因含着果,在果上去找因,因果是同时的。

「所可见者,更不可见。」凡夫众生因为不了解这个理,见不透,没有彻悟,只相信我们自已眼睛所见,而眼睛所见是没有真见的,看见的都是假相,靠不住的。站在凡夫境界讲,你们诸位现在看见我,我也看见你们。但是还是假的,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已经过去了,不可得。又比如我们房中的这个电灯,我们看着它好像一直亮着,学过光电的人就知道,当你刚接通电源的那一剎那,电的功能产生的第一束光,生了就消散了,因为后面源源不绝的电力,才使得这灯持续发光,那第一束光一见就不再见了。更明显的是蜡烛,你点燃之后蜡烛虽然一直发光,但是蜡烛也不断地变短小。过去认为蜡烛燃烬就没有了,现代的物理学告诉我们能量不灭,能量与质量互变,也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道理与心的道理是同样的,你们学佛法就不要沈迷在宗教中钻牛角尖,要了解科学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佛学,佛学是大科学。「所可见者,更不可见」,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的现象,一剎那一见之间就已经过去了,我们觉得正看着的已经变去了。你第一眼看到这个人,一剎那间这人的身体已经新陈代谢变化了。这个最明显的是看婴儿和看老人,你一个月不见婴儿,他就变样了,我们也说七十岁以上的朋友,若一个月不见就要打电话问候他一声,八十岁以上的,更要三天两头打个电话。

唐人崔涂所作的一首〈旅怀〉诗,起首是「水流花谢两无情」,也可以用来注解《维摩诘经》的「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水流过去了不会再回头,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嘛!花谢了明年虽然再开,但已经不是今年的花了。所以水流、花谢这两样是毫不留情的。这首诗的文学意境很深,有些离乡背井多年的老朋友是读不下去的。下面还有好几句,今天不讲诗,就不再说了。(全文是「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摧两鬓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你们爱文学的同学,更可以引李商隐的两句诗作结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乃至引用到历史哲学,像《三国演义》卷首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就懂了「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第一义至高无上的道,被文殊菩萨和维摩居士两位,拿来随便一番对话,真只能说是「千古绝唱」。文殊菩萨的讲话艺术一流,你们如果有人作外交官的,可以好好学他。他响应上维摩居士之后,话一转、又说:

「且置是事」,就是说,这个问题我们不谈了。再谈下去,他们两个恐怕要扯一部六百卷经典了,那还得了,所以文殊菩萨赶快收场。

「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你看,他真是最好的外交官,他问候说,居士,你这个病还忍得住吧?治疗有没有把病情改善?好一点了吧?

「世尊殷懃,致问无量。」佛非常关心,叫我代表他来问候。致问无量,是无限的关心和想念。这个文章你们写信就可以学了。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文殊菩萨这里的问题也是问我们大家,这就要参了。人活着就有病,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老?文殊菩萨问维摩居士,你这个病是怎么引起的?病了多久了?怎么样去掉这个病?在座各位可能年轻的比年老的还要多病,天天都在感冒,不是头痛就是流鼻水。现在我要问,「诸位青年法师、青年居士,是病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你们一定答复,「我也不知道怎么引起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好。」这就很可怜了,自己病了不能自疗。这就是话头,是大问题。人怎么会生病,不是问怎么得了伤风感冒或是得了癌症,不是这个问题,是问这个生命为什么会生病?书名:《维摩诘经》讲记

#维摩诘经 #南怀瑾全集
发表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