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与历史文化-尊龙凯时官方旗舰店

《论语别裁》第18章微子(01)

现在讲《微子第十八》篇,这一篇和第八篇《泰伯》有相呼应的作用,也可以说,这两篇是连续的。《泰伯》篇是上论接近结论的一篇,《微子》这一篇则接近了下论的结论。这篇所记载的,都是与孔子当时的学说思想有关的事情,所以记载中完全用孔子的话的地方就少得多了。而是记载一些与孔子思想有关的个人历史。这篇东西可以很快研究完,但篇中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先说本篇的问题所在。本篇题目是“微子”,而微子、箕子、比干这三个人,在周文王、武王要革命的时候,都是纣王的大臣,也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箕子后来封于高丽,就是现在的朝鲜,所以朝鲜的文化,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遗留,朝鲜的民族,也可以说是箕子的后代。当时箕子把中国文化的阴阳、八卦、五行、天干、地支这些东西,流传到高丽,所以韩国的国旗,用的是《易经》八卦中的四卦:“乾、坤、坎、离”。就是代表天、地、日、月,也可以说整个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是箕子所传的。这里所提的微子、箕子和比干,他们是殷商的贵族,纣王的尊亲。为什么要首先提他们,而且这一篇的最后结论,提到周朝能够兴起来,“周有八士”,八位了不起的人,辅助了周朝兴起来,这八士当中还没有提到姜太公、周公,他们还不在八士以内。而这一篇的中间提到许多隐士,隐士并不一定是殷纣时候的人,有许多还属于孔子同时代的人,全篇的编辑路线是这个样子。如果从表面上看这篇书,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看这些书,很多人认为这是为专制领导者帮腔的,因而有各种的毁谤。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但是有一点,从表面上看,这中间又有许多是反孔子的。所谓“反”是我们现代的说法,事实上是与孔子的观点,至少是站在两方面,这里都老实地记载下来了。所以我们读书,有时不可被表面文字骗过去。

其次,我们要研究这篇书为什么要这样编?第一它是说明创造历史,创造时代,完全是属于“人”的问题,等于说英雄可开创时代。在一个时代中有人才,这个时代就兴了,人才衰落了,这时代也完了。第二点用人的问题,一个领导者能鉴识人才,培养人才,他的事业是成功的,如果不认识人才,不知道培养人才,事业一定是失败的。第三点关于个人的,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至少过去是如此,将来社会怎么变,就很难说了。过去的时代,个人的立身出处非常重要,也就是第一步站出来很重要,所以有人一辈子当隐士。

隐士与历史文化

有人说中国过去的隐士,就是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者“不同意”的主张,他不反对,反正个人超然独立,这是民主政治的自由精神。这个比方表面上看起来很对,实际上还是不大对,因为中国一般知识分子中,走隐士路线的人并不是不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而是非常关心,也许可以说关心得太过了,往往把自己站开了,而站开并不是不管。印度的思想,绝对出家了,去修道了。就一切事务不管;中国的隐士并不是这种思想。我们研究中国的隐士,每一个对于现实的政治社会,都有绝对的关系,不过所采取的方法,始终是从旁帮助人,自己却不想站到中间去,或者帮助他的朋友,帮助他的学生,帮助别人成功,自己始终不站出来。在中国过去每一个开创的时代中,看到很多这样的人。

最有名的如明朝朱元璋开国的时候,能够把元朝打垮,当然中间是靠几个道家思想的隐士人物出力,正面站了出来的是刘伯温,背后不站出来,故意装疯卖傻,疯疯癫癫的人有好几个,如装疯的周颠,另一个是铁冠道人,这是著名的,这些人朱元璋都亲自为他们写过传记。正史不载,因为正史是儒家的人编的,他们觉得这些人太神奇了,这些资料都不写在正史中。尤其是周颠这个人更怪,既不是和尚,又不是道士,一个人疯来疯去的,与朱元璋的交情也非常好,每逢朱元璋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他突然出现了,告诉解决的办法。有一次朱元璋还测验他,周颠自己说不会死,朱元璋把他用蒸笼去蒸烤,结果蒸了半天,打开一看,他等于现在洗了一个土耳其浴,洗得一身好舒服。从此朱元璋告诉部下,不可对周颠怠慢,这是一个奇人。像这一类的人,也属于有名的隐士思想一流的人物。

中国过去有道之士,可以不出来干涉现实的事,但他非常热心,希望国家太平,希望老百姓过得好,宁可辅助一个人做到太平的时代,而自己不出来做官。等到天下太平了,成功了,他的影子也找不到了,他什么都不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这一类的人非常多的。当然正面历史不大容易看到,从反面的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些人。就拿王阳明来讲,他所碰到的与普通人的生活及观念不同的异人也很多。

本篇当中,就说明了虽然是隐士思想,明知道时代不能挽救的时候,他们站开了,但并不是消极的逃避,等于是保留了文化的精神,培养后一代,等待下一代。最有名的,如唐代的王通,我曾经提到过很多次,他的学生们在他死后私谥他为“文中子”。在隋炀帝的时候,他本来有志于天下,自己想出来干的,但与隋炀帝谈过话,到处看过以后,知道不行,回去讲学,培养年轻一代。所以到了唐太宗开国的时候,如李靖、徐世绩、房玄龄、魏征这一批唐代的开国元勋,文臣武将,几乎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开创唐代的文化思想,文中子是最有功劳的。可是我们读唐代的历史,还没有他的传记,所以后人还是怀疑文中子的事迹,是不是真的,否则为什么没有他的传记?最后经过考证,原来文中子的儿子,得罪了唐太宗的舅子,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人也很好,不过在学说思想上意见不同,所以后来修唐史的时候,就没有把文中子的思想摆进去。因此文中子死后,他的谥号,还是朝中这班大臣,也就是他的学生们私下给他的。历史上有名的“自比尼山”故事,就是说不仅他的弟子,连他自己也自比为当代的孔子。而实际上以功业来说,也许他比孔子还要幸运,因为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结果没有看到一个人在功业上的成就,而文中子在几十年中培养了后一代的年轻人,开创了唐代的国运与文化。

像这一类,也属于隐士之流的思想,明知道时代不可以挽回了,不勉强去做,不作儒家思想的“中流砥柱”——人应有中流砥柱的气概,但能不能把水流挽回呢?这是不可能的,只可以为自己流传忠臣之名而已,对时代社会则无法真正有所贡献。道家说要“因应顺势”,这类人的做法,就形成了后世的隐士。本篇记载了很多隐士,孔子当时所遇到的,是孔子在他们面前吃瘪的,也是孔子正面和他们冲突的,这冲突并不是吵架,是意见冲突,思想的幽默,可见他们也非常了解孔子,也认为孔子的做法并没有什么错误,各走各的路线,这是本篇的第四个要点。

结论下来,这一篇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历史哲学的一种观点,第二个重点是个人的立身处世,自己的人生观,人生哲学,究竟该走哪条路线。虽然这种观念与思想,在本篇的文字中,一个字都没提到,而事实上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我们把全篇研究完了,对自己应该是个很好的借镜,可作为一个参考。把本篇的精神与重点报告完了,下面就比较容易研究,不像以前的各篇,每句话都要作很多的发挥,这里差不多每一观念都作了整个的发挥。现在我们讲到本文了。

#论语今释 #南怀瑾全集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