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胀玉衡-尊龙凯时官方旗舰店
黄连、黄芩冷性凝滞,痧中忌用。用须酒炒或姜汁制。
生地凉血。血瘀者,非其所宜。
熟地、白芍补血敛血,痧所大忌。
参、、白术、山药用之恐补毒瓦斯,痧所大禁。
甘草用之恐成痧块难治,在所忌用。
白茯苓恐其渗湿,实其痧气,俱在禁例。
细辛透窍、破血、散痧之要药也。用七分至一钱。
姜黄其性虽温,善能消痰下气,破恶血。用二分至四分。
贝母川者专消热痰,土者兼破瘀血。用一钱至一钱五分。
白芥子胁下之痰,非此不达。用四分至六分。
半夏、白芷、苍术性燥忌用。
竹沥性寒,忌用。用须姜汁,方走经络。
雄黄、牛黄、胆星、天竹黄消痰丸中宜用。
麝香开窍散痧,功亦甚大。
当归头身尾各有所宜,用须斟酌。
柴胡和解表里,专治少阳胆经寒热往来。用六分至一钱。
干葛散阳明胃经之邪,兼能解渴。用六分至八分。
前胡疏风,消痰,治嗽,表热者,宜用。用六分至八分。
桑皮治嗽泻肺。用四分至八分。
兜苓泻肺嗽。用三分至五分。
杏仁泻肺,润肠胃,利气,消痰涎。去皮尖用。用四分至一钱。
麦冬天冬润肺、消痰。一治其本,一治其标,去心用之。用七分至一钱五分。
山棱、蓬术食积心疼,痧毒阻滞痞闷者。宜用六分至八分。
五灵脂善消宿血,血块凝滞不散,非此不破。用五分至八分。
龟甲去两肋,酥炙为末。破宿血胜于灵脂。在胸者用上半截,在下者用下半截。
苏木败恶血新瘀者,莫及。用五分至一钱五分。
玄胡索活血行气,气血凝滞作痛。用五分至一钱五分。
香薷通上彻下,利水气,治暑气之要药。用五分至一钱。
紫朴宽中治呕,消痰下气。用六分至八分。
牛膝活血,引痧气下行。用八分至二钱。
木瓜五味子酸敛忌用。
升麻禁用,恐提痧气上升,而难遏也。
肉桂附子吴茱萸禁用,恐助痧毒立刻有变也。
干姜过服寒冷之水,宜少用之,善散寒气也。若用之不当,亦能助热毒,当忌。
麻黄发表太过禁用。
簿菏辛凉利窍,消肿解毒,清气清喉。用五分至一钱。
紫苏疏风顺气。身热当用三分至六分。
明矾解痧毒,消痰定痛。用之探吐宿食甚妙。
玄参清气消痰,滋阴润肺。但色黑止血,痧有瘀血忌用。
花粉性沉寒,止渴。痧毒未清者忌用,恐凝滞痧气也。
角刺透毒,能引诸药至于痧毒血瘀之所,立奏其功。
牛蒡子解痧毒,清喉,痧中要药。用七分至一钱。
乳香消瘀血而不伤新血。痧症用之以治血结。用五分至一钱。
黑砂糖活瘀血,解痧毒,故瘀血作痛者,得此则安。
没药痧痛用之破瘀血。用四分至一钱。
食盐解痧毒,定痛,用之吐去新食。
芋艿治痧热,解毒。有痧患者,食之甘美。
晚蚕沙解痧毒,治热。
阿魏破积聚,逐恶血,其功甚大。
大麻仁消大肠肠胃燥结者,宜用。
其中分数,如遇西北强壮人,当加一二三倍,不可执一。
卷之下
痧方余议
郁金价贵时有换之以姜黄者,其二味温凉之性虽有不同,然以之治痧,下气消瘀,姜黄末为无效。若欲入心经,散郁消瘀,则痧毒攻心者,非郁金不能立奏其功,姜黄有所不及,故方中所载郁金切勿以姜黄代之。
穿山甲土炒用。凡痧毒瘀血壅塞阻而不通,得此透入经络,引诸药所不能到者,即到所犯经络血分之所。识者其留意焉。
黑丑通上彻下,痧毒胀满,必须用此于丸散中,救人立功。凡破气之味俱莫能及,但耗散真气,恐人有宜有不宜,故方中不载。
大黄治食积阻痧毒。余为丸以备急用,其功莫大。若痧胀之极,必须急服此以攻之,恐病有宜有不宜。故方中虽载,不及细加,惟审病症缓急轻重而行之。(丑黄等分,粥丸三分稍冷汤下。)
卷之下
评半夏、藿香止吐
凡治吐症,用半夏、藿香。独痧症作吐,半夏性燥,须防益助火邪,断不可用,若藿香惟取其正气,以治秽浊。然亦必痧毒无阻,乃可俟冷冻饮料之。倘或痧气有害于中,骤用此以止吐,反有闭门逐盗之忧。如肠胃有食积血瘀,留滞痧毒,用藿香香燥止吐,适长其毒,是宜知忌。(下通痧毒,其吐自止。)
卷之下
评荆芥、细辛、防风、独活
痧症寒热不由外感,往往毒从鼻吸而入,搏激肌表。羌活、麻黄俱在所禁,若用荆芥、细辛善能透窍。盖恶毒之气,由窍而入,故用之,以治痧胀亦由窍而泄。若防风乃臣使之味,仅取为透窍之佐,不比麻黄、羌活专攻发表,反有升宣火毒之虑也。至如独活发散治热,其性至颈而还,力不能过发,且可活血解痧毒,是痧症最要之味欤。
后卷
痧胀看症法
治病须凭脉。若犯痧胀,则脉不对症,症不合脉,或云痧筋为据,亦为现外焉。且痧胀有为食积阻滞者,有为血痰阻滞者,或阻于上,或阻于中,或阻于下,又或阻于左,或阻于右,或阻于两腰胁,苟非辨症的确,求其中病也,难矣。故治痧胀,一见脉之不合,先看痧筋,次审气色,三听声音,四推犯病之由。其间或有食积血痰阻于上中下、左右各处之分,须细辨其病原,后用药不误也。凡痧脉有一部独异,有六脉俱异,即有异之中,亦有阴阳虚实,脉之神气可辨。要非一端可执,尚其审诸。
后卷
放痧辨
或曰子于痧也。有先用药而放刮者,有先放刮而用药者。非放与刮,治更无别法欤。曰放刮之法,犹犯伤寒太阳经症,必用羌活、麻黄等药,少阳经症,必用柴胡,黄芩等药。症有所犯,治有所宜。凡气分有痧宜用刮,血分有痧宜用放,此不易之法。至脏腑经络有痧,若昏迷不醒等症,非放刮所得治,兼用药疗之无足怪也。
后卷
痧胀麻疹不同辨
麻疹之发,因伤风热故身体壮热,咳嗽烦闷,即是疹之候。麻疹在他方,有名厝子,有名蚤疹,在李则名痧子,而痧胀亦名为痧,不可不辨。麻疹因伤风,肌表必虚,则毒瓦斯乘虚而泄,故药虽或凉仍可用热饮。若痧胀,或因秽气所触,或因暑气所感,或动时行不正之气,或乘伏寒伏热过时而来。总不起于外伤风热,故肌表必实,实则热毒之气既胀于胸腹肠胃之中,若更用热饮,则热气适助其肿胀,无从而泄,故犯此者,有立时胀死,此不可不辨也。
后卷
痧胀治犹麻疹论
痧疹之发,必欲尽透。故治麻疹,须要见于肌表者多,多则毒瓦斯俱泄,然后肠胃不留余毒。治痧,在肌表者,用刮;在血肉者,用放。亦犹治麻疹,须尽透肌表之谓也。
后卷
痘麻秽触相同
痘疮为秽气所触,实时作变,痧胀也:麻疹为秽气所触,实时反隐,亦痧胀也;若暑气时行不正之气,感为痧者,讵无相类者欤。
治验:一陈姓婢十四岁,四月,壮热烦闷,腹痛身重,斑痧遍体,脉微而细,触秽之症也。阅腿弯痧筋,放七针,手指放十余针,俱紫黑毒血,烦闷稍松,用宝花散、阿魏丸清茶微冷冻饮料之,又付活血顺气之剂,腹痛遂止,斑痧渐散,身体轻快,痘即起发。视其形色,已四朝矣。后皆如期灌胀收靥而愈。可见痘中触秽因痧而隐者,比比也。
后卷
兼痧伤寒不同辨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