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尊龙凯时官方旗舰店

  答。有二解。第一见分名思量。内二分不名思量。但名意。见分不名意。有思量。以是用故。思量我无我。内二分不能思量我无我。但名意。以是体故。第二见分是思量相。相者。体相。相状。内二分是思量性。即内外皆名意。三分皆思量。但除相分。相分是所量境也。

  问。何以得知。内外三分总是思量。

  答。识论云。思量为性相。内二分是体。名思量性。外见分是思量相。是用。一种是思量。三分皆名意。即不取相分名思量。以无能缘用故。

  问。见分缘执我法。即思量我故。得名思量。自证分不缘于我相分。如何自证分亦名思量。

  答。自证分证。彼见分思量我执故。亦名思量也。

  问。见分思量我。是非量摄。自证分证。彼见分思量我。自证分。亦是非量耶。

  答。见分思量我。见分妄执。故名非量。自证是内证见分妄执故。自证体是现量。即体用皆是思量。即内二分亦名意。亦名识。见分亦名意。亦名识。是意之用故。思量是用。意是体。思量即意。持业释也。

  问。第七识但缘第八见分为我。云何不取相分。及内二分等。

  答。相分间断。又是外缘。内二分作用沉隐难知。不执也。种子无作用故。不执为我。以见分作用显现故。

  问。第七识三量假实。如何分别。

  答。古释三量分别者。第七见分是非量。境不称心故。其第八见分。本非是我。今第七妄执为我。即不称本质。又亲缘第八见分不着。变相分缘。相分。本非是我。第七又执为我。又不称相分。即两重不称境。故知非量。假实分别者。第七缘他本质。第八见分不着。但缘得中间假我相分故。境假非实。

  问。中间相分。为定是假。为亦通实。

  答。第七中间相分是假。无实种生。但从两头起。此相分。仍通二性。若一半从本质上起者。是无覆性。即属本质。若一半从自能缘第七见分上起者。同见分。是有覆性。但两头心法烁起。成一相分。今言境假者。但约随妄心我相分以说。

  问。若言第七当情相分但是假。从两头起。通二性者。应可第七所缘我相分中。一半有覆。一半无覆。一半是我。一半非我。

  答。其第八见分上所起无覆性相分。与能缘第七妄心遍计相分。密合一处。若是第七但自执妄起遍计有覆性假相分。为自内我。虽密合一处。亦不犯所执我中通二性过。如水中盐味。但执是水。不执于盐。水与盐元不相离。

  问。第七自有相分。如何不自缘相分。缘他第八见分为我耶。

  答。古德云。今言缘见分者。即是疏缘。若言亲者。唯识义何在。

  又问。设许疏缘第八者。且第七自识于何法上起执。

  答。于自识相分起执。

  又问。相见何别。

  答。若论外境。相见全殊。若就心论。相见无异。相即是见。故经云。心如相显现。见如心所依。

  问。若无末那。有何等过。

  答。若无第七。则无凡可厌。无圣可欣。凡圣不成。染净俱失。论云。是故定应别有此意。又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便无。乃至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又契经说。异生善染无记心时。恒带我执。若无此识。彼不应有。谓异生类。三性心时。虽外起诸业。而内恒执我。内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故瑜伽说。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言相缚者。调于境相。不能了达如幻事等。由斯见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缚。依如是义。有伽陀言。如是染污意。是识之所依。此意未灭时。识缚终不脱。释云。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者。有第七于彼起我执。是异生故。出定已后。复沉生死。起诸烦恼。圣贤诃彼。若无第七。不应诃彼。无过失果。由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者。此我外缘。行相粗动。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全由七生。增明为论。第六识中。我执体有间断。通三性心。间杂生故。第七不缘外境生故。已上略录第七末那。诸教同诠。群贤共释。创入道者。此意须明。是起凡圣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原。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向有漏中。作无明主。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原。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宗镜录卷第五十三

  第三能变者。唯识论颂云。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三能变。是了别境识。自证分是了别性。见分是了别相。有覆有记。识。以了境为自性。即复用彼为行相故。则了境者。是识自性。亦是行相。行相是用。故识论云。随六根境。种类异故。或名色识。乃至法识。随境立名。顺识义故。谓于六境。了别名识。色等五识。唯了色等。法识通能了一切法。或能了别法。独得法识名。故六识名。无相滥失。

  问。若心外无实色。则眼等五识无有所缘。

  答。识论云。虽非无色。而是识变。谓识生时。内因缘力。变似眼等色等相现。即以此相。为所依缘。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对色。理既不成。故应但是内识变现。释云。眼等虽有所依所缘之色。而是识所变现。非是心外。别有极微。以成根境。但八识生时。内因缘种子力等。第八识变似五根五尘。眼等五识。依彼所变根。缘彼本质尘境。虽亲不得。要托彼生。实于本识色尘之上。变作五尘相现。即以彼五根为所依。以彼及此二种五尘。为所缘缘。五识若不托第八所变。便无所缘缘。所缘缘中。有亲疏故。然眼等根。非现量得者。色等五尘。世间共见。现量所得。眼等五根。非现量得。除第八识缘。及如来等缘。是现量得。世不共言。余散心中。无现量得。此但能有发识之用。此知是有。此但有功能。非是心外别有大种所造之色。此功能言。即是发生五识作用。观用知体。如观生芽。比知种体是有。所以密严经偈云。眼色等为缘。而得生于识。犹火因薪炽。识起亦复然。境转随妄心。犹铁逐礠石。如干城阳焰。愚渴之所取。中无能造物。但随心变异。复如干城人。往来皆不实。众生身亦尔。进止悉非真。亦如梦中见。寤后即非有。妄见蕴等法。觉已本寂然。四大微尘聚。离心无所得。华严经云。自在主童子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复善知十八工巧。种种技术。并六十二眷属明论。及内明等一切方法。治内烦恼。何等名为内身烦恼。有四因缘。一谓眼根。摄受色境。二由无始取着习气。三由彼识自性本性。四于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种因缘力故。藏识转已。识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续不断。善男子。如眼识起。一切根识微尘毛孔。俱时出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诸识亦尔。或时顿现。善男子。譬如猛风。吹大海水。波浪不停。由境界风。飘静心海。起识波浪。相续不断。因缘相作。不相舍离。不一不异。如水与波。由业生相。深起系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彼阿赖耶。终不自言。我生七识。七识不言。从阿赖耶生。但由自心。执取境相。分别而生。如是甚深阿赖耶识。行相微细。究竟边际。唯诸如来住地菩萨之所通达。愚法声闻。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

  问。眼识等。为复依根发识。依境发识。

#佛藏 #四库全书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