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尊龙凯时官方旗舰店

  《阴证咯例》云。阴阳房劳。果得阴脉。当随证用之。若脉在厥阴。当归四逆汤。送下烧散。若脉在少阴。通脉四逆汤。送下烧散。若脉在太阴。四顺理中丸。送下烧散。王肯堂曰。尝治伤寒病未平复。犯房室。命在须臾。用独参汤。调烧散。凡服参一二斤余。得愈者三四人。信哉、用药不可执一也。

  又按余尝治温热瘥后房复。头重眼花。腰背痛。小腹里急绞痛。串胯筋挛。身热。心胸烦闷。便闭溲短。用鼠屎二钱。人中白三钱、晚蚕砂三钱。鲜生地五钱、捣生锦纹一钱。蜣螂虫一钱。桃仁钱半。冬葵子三钱。川黄柏一钱。木通钱半。甘草梢八分。取其以浊导浊。效如桴。经治验多人。而不用烧散亦能取效。王士雄云。竹茹、花粉、韭白、滑石、白薇、川楝子、槐米、绿豆、甘草梢、土茯苓等药。亦可采用。

  第十一章·伤寒复证

  第四节·伤寒感复

  【因】瘥后伏热未尽。复感新邪。其病复作。

  【证】头痛发热。恶风或恶寒。舌燥口渴。或兼咳嗽。

  【脉】兼风者脉浮缓。兼湿者濡数。兼寒脉紧或浮数。

  【治】感寒身热恶寒者。葱豉葛根汤。(鲜葱白二枚、淡豆豉三钱、生葛根钱半。)加薄荷、连翘壳。寒重骨疼者。加羌活、苏叶。偏于热重者。加花粉、知母。咳嗽者。加光杏仁、前胡、桔梗。兼风热重者。银翘散。桑菊饮。桑杏汤。随症酌用。邪郁于内。见烦躁者。荷杏石甘汤。

  (苏薄荷一钱、光杏仁三钱、石膏四钱、知母三钱、生甘六分、细辛三分。鲜竹叶三十片。)

  或葱豉白虎汤。(鲜葱白三枚、豆豉三钱、生石膏四钱、知母三钱、细辛三分、生甘五分、粳米三钱、荷叶包。)营分有伏热者。七味葱白汤(淡豆豉三钱、生葛根钱半、鲜生地三钱、麦冬钱半、葱白三枚、生姜二片、百劳水煎。)

  第十一章·伤寒复证

  第五节·伤寒怒复

  【因】伤寒瘥后。因事触怒。相火暴发。因而余热复作。

  【证】身热胸闷。心烦懊。气逆喘呼。甚则胁痛呕血。或少腹急痛。不语如。形厥如尸者。

  【脉】多弦浮躁盛。或弦劲。或弦涩。或沉弦搏坚。

  【治】先宜苏子降香汤。(炙苏子、制香附各钱半、降香一钱、川贝、广郁金、焦山栀、旋复花包煎、各三钱、淡竹茹、白薇各二钱、葱须三分冲。)加桑叶、丹皮、银胡、地骨皮。平其气以清泄之。

  若瘀血结聚。少腹急痛者。代抵当汤。(酒炒锦纹二钱、桃仁钱半。炒穿甲一钱、醋炒莪术、归尾、玄明粉各一钱、细生地三钱、官桂三分)加杜牛膝主之。香壳散。(制香附、归尾各三钱、炒枳壳二钱、炒青皮、新会皮、乌药、赤芍、醋炒莪术各一钱、西藏红花、炙甘草各五分、上药共研为散、每用五钱、水煎去渣。调童便半杯。空心温服。)加白薇、玄胡索、炒穿甲、尤捷。不语如。形如尸者。宜犀角地黄汤(黑犀角一钱、鲜生地六钱、丹皮二钱、赤芍二钱。)加桃仁、归尾、白薇。厥症返魂丹等。

  甘咸以平之。芳香以宣之。虽然。怒复有大怒郁怒之分。大怒者。其志愤激。则气血易于奔迫。而无所节制。《经》所谓怒则伤志也。脉多浮弦躁盛。症多失血。甚或痛厥。仍宜苏子降香汤。加蜜炙延胡、醋炒锦纹、盐水炒川连等。以降泄之。血虚火旺者。拔萃犀角地黄汤。(白犀角一钱、鲜生地一两五钱、生锦纹三钱、川连一钱、青子芩二钱)加白芍、白薇、童便、金汁等。以通降之。郁怒者。其志怫戾。

  则气血易于瘀壅。而不克宽舒。《经》所谓怒则气逆也。脉多弦涩。甚则沉弦搏坚。症多瘕疝。久则成痨成蛊。治法。瘕疝、宜开郁正元散。(方见前)茴香橘核丸。(小茴香五钱、橘核炒三两、延胡一两五钱、青皮八钱、桃仁三两、川楝子一两五钱、两头尖五钱、归须一两五钱、杜牛膝一两五钱、炒穿甲一两、柏子仁三两、上为末、葱白汁捣丸、朱砂为衣、每服钱半、淡盐汤下。)等选用。成痨宜紫菀散。(紫菀、北沙参各二两、麦冬、桔梗、茯苓、阿胶、川贝母各一两、五味子、炙甘草各五钱、上药为末、每四五钱、水煎去滓服。)

  劫痨散。(细生地、生白芍各三钱、白归身二钱、潞党参、阿胶、仙半夏、炙绵各钱半、炙甘草一钱、五味子五分、以上各药为散、每服三四钱、温汤调下、空心服。)顾氏清金散。(生桑皮、百合、冬花、川贝各三钱、生苡仁五钱、地骨皮四钱、麦冬二钱、生甘八分、生藕汁一杯冲、童便一杯冲、枇杷叶去毛一两、鲜茅根一两、煎汤代水。)等选用。成蛊当归活血汤。(全当归三钱、桃仁二钱、桂枝钱半、炒枳壳、赤芍、鳖血柴胡各八分、赤苓一钱、黑炮姜四分、藏红花二分、炙甘草五分、鲜生地一两。陈酒一瓢冲入。)服之不应。再加炙穿甲五分。又不应。加附子三分。有实热者。禁用。

  须加大黄一钱亦可。或下瘀血汤。(原桃仁三钱、生锦纹钱半、醋炒地鳖虫十只。)或桃仁承气汤。

  合逍遥散。(原桃仁、全当归、赤苓各三钱、生锦纹钱半、风化硝一钱、川柴胡、官桂、炙甘草各五分、薄荷四分、细辛三分、生白术八分、炒蝼蛄十只、研包。)奏功更捷。

  第十二章·调理诸法

  第一节·病中调护法

  (添加)

  【荣斋按】本章原作只有瘥后调理法,而不提及病中调护法,在编述方面是脱节,在事实方面是缺点。

  须知疾病与调护,为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关键,医药疗效之显著与否?与调护的合理不合理有密切关系。中医文献记载,因失于调护而造成事故的例子,是不少概见的。例如《冷庐医话》载:秀水王氏子患身热、咳嗽、由于不忌风冷和饮食,结果致疹发不透,胸闷气喘而死,这是一个事实。另一方面,譬如感寒病热,服发汗剂,若病家不善调护,或因覆被太多,致药后大汗淋漓,病反热高;或因服药之后,仍食荤腥油腻,热不得退;在病家尚以为医生辨证不确,用药失当之故,而不知其症结是在病家之失于调护。

  祖国护病学说,在张仲景时代是很讲究的。例如:服桂枝汤后的“将息”和“禁忌”,经常关心服药后的病理响应和药理响应等;已具备了护病学的基础。后此各家医书,不重视这个方法,认为它是医疗任务中的附件,仅列入“保生”“慎疾”一类文本中,缺乏有系统的叙述。现下我把近人关于护病方法的文本摘录三篇,取其通俗易晓,避免高深的理论,并附入西医护病学若干则,取长补短,以资互相参证。

  (甲)毛退之提出四点:(一)空气宜流通──一日夜须得两三回之换气,但换气时不可使病患感觉有寒,春秋宜以衣被谨护之,冬季宜火于炉,以助其温。衣服被褥,常洗晒以使其洁。病体则时以温水毛巾拭之,使皮肤之呼吸便易。(二)病室──宜整齐、清洁、闲静,最忌乱杂秽物或喧扰。(三)宜保持平衡之体温──病患手足最易寒冷,则与他部温度不平衡,致妨碍血行。(四)食物宜适量调剂其食欲──病患之食量,必减于平时,若以不配胃之食物进,则欲减而病增矣。虽然病体之消化力必弱,尤不可以无限制。(录自《中西医话》卷二)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