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节注类编-尊龙凯时官方旗舰店

  一灵乘气化以成形躯,而心藏灵明,故为生之本,神明之变体也,其光华则现于面,其气则充于血脉,其位在南,而象离火,故为阳中之太阳,夏令属火,故通于夏气也,肺治周身之气,故为气之本,而魄居于肺,其华在毛,充在皮,以皮毛为肺之合也,其位在西,而象干金,为阴中之太阳,秋令属金,故通于秋气也;肾主蛰藏,凡一身之精,由脾输化摄聚,归藏于肾,故为生气之本,盖气生于精,即阳根于阴之理也,其华在发,充在骨,其位在北,而象坎水,为阴中之少阴,冬属寒水司令,故通于冬气也;肝为厥阴,厥阴者,两阴交尽,故为罢极之本,罢极者,阴极也,阴极则阳生,阳出于肾,由肝胆而升也,魂居于肝,其华在爪,充在筋,以生血气者,阳始升发,所谓少火生气,气生血也,其味酸,其色苍,是其性也,其位东,而象震木,故为阳中之少阳,是其体则阴极,而用则为少阳风木之气,春令所主,故通于春气也;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皆协议气化而司纳谷转输,泌别清浊,出陈入新,故为仓廪之本,而营血所由生,故为营之居,犹如器具之能蕴酿、消化糟粕,以转变气味而入出者也,其华现于口唇之四围白肉际,以唇为肌肉之本而属脾,故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以其位中而象坤土,与命蒂连贯,而与至阴相类,通于土气,是脾通肾中先天之阳也。凡脏腑各有功能所司,而皆取决于胆者,正以胆为少阳始生之气,为一身之机括,故如其气或弱、或郁、或亢、或陷,则各脏腑气化皆失其度而生病。此微妙之至理,不可不知也。

  卷二 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灵枢·本输篇》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此明脏腑相合而为表里,互相输化之道也。脏腑各有功能所主,前篇《灵兰秘典》、《六节藏象》等论,已详明矣,惟此言少阳属肾者,指生阳之气根于肾也。盖肾为坎象三,二阴藏一阳于中,故阳气根于肾,出肝胆而行三焦,故肝脏称少阳,胆与三焦经称少阳,以其从脏出经,阳气初生,故名少也。气根于肾,而肾脉上肺系舌本,故云将两脏,谓少阳一气将肺肾两脏,如将之领兵也。三焦为决渎之官,而出水道,水由膀胱而泄,故云属膀胱,是三焦一腑,止膀胱为其下属,而无脏相合,故曰是孤之腑也。以其包罗五脏五腑之外,经脉不通于脏,是故六腑之所与合者,如此也。旧注解少阳即是三焦者,非也。夫肝、胆、三焦皆称少阳,乃独指三焦,岂理也哉?况三焦经脉称少阳者,与手厥阴为表里,无涉于肾,其言属肾,又作何解?其非更可见矣。

  卷二 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灵枢·本神篇》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魂,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此言五脏虚实之病形,已注疾病门虚实病证篇。

  卷二 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素问·五脏别论》岐伯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脑、髓以及胞之六者,禀地气所生,皆深藏阴处而象地,故津液血气,渗灌而藏积,不从外泻也。奇者,异也;恒者,常也。名奇恒之府者,以肠胃等腑,皆出入有常,此六者亦如脏之藏而不泻,又不可名脏,故名异常之府也。其肠胃等五腑,禀天气所生,象天气之转旋,故输泻而不藏积,积则反病矣。此其所受五脏之浊气,故为传化之府,不能久留而不输泻也。魄门者,肛门也,以其出滓秽,使水谷随时消化,不得久留,则脏气舒和无患,故魄门亦为五脏使也。盖常人死后,魂由顶出,魄从肛出,故称魄门。如学道者,精神魂魄浑合,则不如此。

  卷二 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所以称五脏者,以其收藏精气而不泄,为生命之本,故其精气常满,不能以有形之物填实之,精气空乏,则虚损矣。实,犹入也。六腑者,司出纳,传化食物,而不留藏,故虽入而不能满,满则壅塞为病矣。所以然者,上入则下出,而胃实肠虚,下出而食物下行,则胃虚肠实。故言腑则实而不满,满则为病;脏则满而不实,实则气伤矣。

  卷二 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现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此言气口者,两手寸口脉,是手太阴肺气所行之经也。肺为华盖,权衡周身之气,五脏之气各由经脉而汇归于肺,由肺敷布周身,故五脏安否,皆现于肺经气口之脉,而为五脏之主也。所以然者,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于胃,其精微以养五脏之气,是以五脏六腑所受之气味,皆出于胃,由脾归肺,而流于经,故其变化之精微,现于气口之脉也。若天地五行之气,则入于鼻,藏于心肺,以鼻为肺窍,而心肺相连,故心肺病,则鼻气为之不利。而凡气之归肺者,皆现于气口之脉,故气口独为五脏主,而其虚实病证可验也。

  卷二 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素问·五脏生成论》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五脏,根本也;身躯,枝叶也。根本有浅深,则枝叶有表里。浅者合于表,深者合于里。故五脏各有皮、脉、筋、肉、骨五层之合,而其荣色,亦各随其部而外显也。五脏具五行之性,五行有生克,故以克制者为其主,如水克火者也,故肾水为心火之主,以及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皆然也。

  卷二 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咸走肾,助水克火,脉为心之合,色为心之荣,故多食咸而伤心气,则脉凝涩而色变。盖凡色泽荣华,由气行血而发现,气伤,则血涩不行而皆变也。余脏同然,已详注治法门矣。

  卷二 阴阳脏腑总论

  经解

#中医古籍 #中医典籍
发表评论
投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