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尊龙凯时官方旗舰店
〔寒呕〕千金五噎丸干姜川椒吴萸桂心细辛(各一两)参术(各二两)陈苓(各两半)
附子(一枚)
〔吐逆〕千金五膈丸参草(各二两)麦冬(三两)川椒远志桂心细辛干姜(各一两)
川附(一枚)
〔外治〕啄木鸟膏啄木鸟去毛,和骨捣烂熬膏,入麝香一钱,蜜收,入瓷罐,不时嗅之。
〔开膈〕雄黄二豆丸乌梅(二十个)砂雄黄(各二钱)乳香(一钱)百草霜(五钱)黑豆绿豆(各四十九粒)为末,和乌梅肉杵丸。
〔反胃〕大七香丸香附麦芽砂仁藿香甘草官桂陈皮丁香甘松乌药蜜丸。
〔通治〕五膈散参术蔻夏桔草沉香枇杷叶姜〔润补〕生姜汁煎姜汁白蜜牛酥(各五两)人参百合(各二两)熬膏,人参百合汤下。
〔顺气〕神香散丁香蔻仁〔润燥〕膈噎膏人参牛乳蔗汁梨汁芦根汁龙眼肉汁姜汁人乳熬膏,蜜收。此缪仲淳秘方也。
〔豁痰〕七圣汤半夏黄连白蔻人参茯苓竹茹生姜(二片)
卷之三 噎膈反胃论治
噎膈脉案
蒋色苍形瘦,是体质本属木火,食入脘阻呕沫。经言三阳结,谓之膈。夫三阳皆行津液,而肾实五液之主。有年肾水衰,三阳热结,腐浊不行,势必上犯,此格拒之由,香岩先生所谓阳结于上,阴衰于下也。
通阳不用辛热,存阴勿以滋腻。一则瘦人虑虚其阴,一则浊沫可导而下。半夏(青盐拌制)、竹茹、蒌霜、熟地炭、杞子炭、牛膝炭、茯苓、薤白、姜汁。数服渐受粥饮,兼服牛乳数月不吐。
耿年近古稀,两尺脉微,右关弦迟,气噎梗食,吐出涎沫,气平食入。夫弦为木旺,迟为胃寒。弦迟在右,胃受肝克,传化失司,治在泄肝温胃,痰水自降。丁香、益智仁煨、苏子霜、茯苓、青皮、砂仁、姜(煨)。
数服痰气两平。
陈酒客中虚,气阻成噎,必有蒸湿酿痰。脉来迟弱,中脘阳衰,饮米粥亦拒,得热酒辄行,明系阳微欲结。法宜通阳则胸脘得展,湿痰得降,而运纳有权。潞参、茯神、茯苓、砂仁、丁香、半夏(姜制)、广皮、姜、枣煎。数服,粥饮不拒矣。后再加干姜(炮淡,二分)、益智仁(生研),数服胸舒而纳食。
某氏因恼怒曾呕瘀血,已是肝逆。今胸痛吐沫,脉涩尺微,食入反出,火土两衰,蒸化无力,乃脾肾阳衰候也。然犯辛燥,又虞动血,择其辛温通降者宜之。韭子(炒研)、苏子、沙苑子、砂仁、降香(汁冲)、茯苓、半夏曲、益智子(煨研),数服食进,痛沫悉止。
钟氏脾胃阳衰,浊饮不降,食入胀痛,有吐逆反胃之虞。右脉濡涩,左脉弦。宜泄肝浊以通腑阳。
浓朴(姜制,五分)、椒目(六分)、茯苓(三钱)、半夏(姜制,钱半)、苏子(炒研,七分)、枳壳(炒)、陈皮,加姜,此三因七气汤加法,气降则饮降矣。再服呕胀减,大便得通,嗣用温脾胃,兼辛通降逆。半夏、砂仁、韭子(炒研)、益智仁(煨研)、茯苓、石见穿、生姜。数服渐纳谷食矣。
丁中年丧子,悲惋成噎,脘痛吐食。此清阳不旋,逆气不降,宜善自排遣,达观随化,非药石能愈之。贝母、郁金、茯神、制半夏、栝蒌、韭白汁、姜汁、苏子汁冲服。痛呕俱减。
族某客冬怫悒吐食,粒米不纳,仅进粥饮。今春怯寒吐沫,二便俱少,脉细涩模糊,浊逆阳微,肝肾不主吸气。岂容再服萸、地酸腻,阅所服方,竞不识辛通大旨,仿两通厥阴、阳明主治为近理。苏子、杏仁、川贝、益智、橘白、潞参、茯苓、制半夏、姜汁、韭白汁冲服。数剂涎沫少,粥饮多进,间进牛乳,亦不吐。
用香粳米(炒黄)、九香虫煎汤煨药,更适。转方用大半夏汤,谷食安而大便渐通。
卷之三 噎膈反胃论治
翻胃脉案
某长夏吐食,症属翻胃,服四君异功加炮姜、桂、附,不应。予谓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此不易之经训。四君异功本脾药,非胃药,胃腑宣通则和,一与守中,必致壅逆,白术、炮姜皆守剂,且阳土喜柔,忌刚燥劫液,久吐则胃阴伤,须辛通使胃气下行则效。韭子(炒研)、杏仁、豆蔻衣、半夏、砂仁、太子参、姜汁粉、栝蒌仁。戒毋谷食,暂用面食,盖谷性阴而滞,面性阳而通,加意调养可痊。
毕嗜饮翻胃,面食颇安,谷食则越宿倾吐无余。此胃阳衰,酒食化痰,瘀浊不降故也。用通阳泄浊法,制半夏、茯苓、益智仁、干姜、陈皮、吴萸、砂仁。惜不能戒酒,故时发时愈云。
卷之三
关格论治
下不得出为关,二便俱闭也。上不得入为格,水浆吐逆也。下关上格,中焦气不升降。乃阴阳离绝之危候。
景岳以此为阳亢阴竭,元海无根。症见粒米不能下咽,渴饮茶汤,少顷即吐,复饮复吐,热药入口随出,冷药过时亦出,大小便俱阻。关无出之由,格无入之理,急症难从缓治。《内经》以阴气太盛,则阳不能荣,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弗能荣,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因是症气逆于上,津涸于下,与噎膈反胃同,而势较骤,最忌燥热劫阴,法宜甘润滋液,生脉散加甜杏仁、玉竹等。
或甘酸化阴。参、麦、阿胶、地黄、白芍、乌梅、牛膝等。如脉洪大者先降火,山栀、犀角、竹茹、黄连等。
沉滑者先豁痰,大半夏汤。兼虚弦者先和阴,甘露饮去茵陈、黄芩。喘满者先降逆,降气汤去桂。阳结者先通痞,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液虚者主通润,一阴煎。真阴素亏者滋化源,大营煎。气血两不足者填虚损,大补元煎。尝治一老人,吐欲死,便不通,上格下关,用参、苓、归、芍、山药、牛膝、麦冬、百合等。吐止,用炒粳米汤,浓煨三阴煎调理,便通获愈,可以审所治矣。
卷之三 关格论治
关格脉候
经言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为平人。寸口即太阴气口,《内经》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阳,气口察五脏之阴。若人迎盛至四倍,且大且数,名溢阳,为外格。此孤阳独存,水不济火,阴为阳格也。寸口盛至四倍,且大且数,名溢阴,为内关。此元阴失附,气不归精,阳为阴关也。人迎气口俱盛,且大且数,为关格,与之短期。此阳气不藏,故阴中无阳,阴气不升,故阳中无阴,阴阳相离,死不治。越人以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入尺为复,为内关外格。及仲景、东垣等,以在尺为关,在寸为格,皆与经背。
卷之三 关格论治
附方
〔滋液〕生脉散见一卷暑。
〔豁痰〕大半夏汤参夏白蜜〔和阴〕甘露饮见二卷衄血。
〔降逆〕降气汤见二卷失音。
〔通痞〕半夏泻心汤见一卷温。
〔液虚〕一阴煎见二卷咳嗽。
〔滋阴〕大营煎熟地(三钱)当归杞子杜仲(各二钱)牛膝(钱半)肉桂炙草(各一钱)
〔填虚〕大补元煎人参山药当归杞子杜仲(各二钱)熟地(三钱)萸肉炙草(各一钱)
〔调理〕三阴煎见二卷汗。
卷之三
诸气论治
天地之气和,则戾不作;生人之气和,则诸疾不兴。其氤氲一身,有宗气、有卫气、有元气、有中气。